一个懂得学以致用的孩子,才能在知识的

女儿出生了,谁见了都说她长得秀气。为了实现“秀外慧中”的愿望,她就有了一个笔画繁多的名字:温蕴含。孩子一天天长大,她感知着五彩缤纷、新奇莫测的外部世界,她多想把心里的感受表达出来。

小嘴叽叭喳喳地说还不够,因为说完就没了,拿起蜡笔画下来也不够,因为有的心情画不出来,于是她发现了“字”。

瞧,童话书上,那么多好听的故事都是从字里蹦出来的,电视剧里那么多好听的歌,都配着字幕,爸爸写字,妈妈写字,姐姐写字,一写就是那么多,太令人羡慕了。

女儿拿了一张小纸片,按照爸爸名片的格式,排列着大大小小的黑团团,送给我们说:“这是我的名片。”

在一片哈哈大笑声中,她央求着:”教我写自己的名字吧,要不老师怎么知道哪一张画是我画的呢?这可是一道难题呀!

她才4岁,一开始就面对3个这么难写的字,起名字的时候怎么没想到呢?照规矩,写字应该从一点一画开始,轮到这3个字还早着呢!

然而眼前这双清澈的眸子,分明透露着求知的渴望,这种热切让人感动。她需要实现小小的自我,来对这个世界作出回应,想想人类祖先创造象形文字,不也是为了这种表达和沟通的需要吗?于是,我们决定开始教她“画”名字。

我让孩子握着笔,口中念念有词,边念边往纸上画。先写“温”:打开水龙头,出来3点水,画上1个圆,中间有个点,这是太阳来洗温水澡,月亮也来了,画个弯弯的半圆形,躺下来,画两竖,是毛巾。

接着是“涵”哎呀下雨啦,画上3个小雨点,快把雨伞撑开来,雨水从两边滴下来了,画个大缸盛起来。

当然,不讲究笔顺笔画,不要求横平竖直,边讲故事边落笔,怎么容易怎么画,只求形似。刚开始,“太阳”“月亮”老是分家,“毛衣”的绞丝旁也常常“穿”到右边去。

可是画着画着,样子就出来了。与其说是字,还不如说是图案的组合。尽管这样,她自豪地拿给爷爷奶奶看,拿给姑姑伯伯看,还拿给幼儿园老师看,大家都能认出这可爱的组合是她的名字了。

孩子多么高兴啊!她每画完一张画,不会忘记签上大名,还对小朋友说:“写字可好玩啦,我还要学很多很多字呢!从此,她怀着浓厚的兴趣去认字、“画”字。

外出上街,她总是饶有兴味地识路牌、认店招;报纸来了,她把认识的字一个一个挑出来念,这些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字被她连着读出来,常常令人捧腹不已。

因为有了字的帮助,她给自己画中的人物起了名字,如“小白”、“小石”;连画带写,她为自己的故事加了标题,如“小石上学”、“三只为”。

如果画不达意,用字来说明;不会写字,用画来帮助。小女孩日渐熟练地使用着新掌握的工具。迄今为止,我真的不知道,她的小脑瓜里究竟藏进了多少字,因为我们从没一本正经地给她上过识字课。

但我知道,现在她写出的“温蕴含”已经由圆变方、结构合理,接近规范了。我也知道,她会“画”的不少,能认的就更多。

有一次聚餐,她居然将一份菜单读得八九不离十,连“珍珠蟹膏”都念对了,在场的人都觉得诧异。当然也闹过不少笑话,那天看美术剧“两兄弟”,她指着“兄”字煞有介事地说:“这个‘只’字写得不好,一条腿太长了!”对对错错之间,女儿与字成了好朋友。

但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她究竟认得了多少字、写得出多少字,而在于这种轻松愉快。看似不经意的方式,激发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她把知识作为工具学以致用的意识。一个会“渔”的孩子,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捕捞到鱼。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intyork.net/kcyz/945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