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有同学联系我们,说他在海南师范大学上学,莫名其妙被学校处分了,被导员要求写几千字的检讨,和他一起受处分的还有好几千名同学。
陈大夫听说这件事还是蛮惊讶的,在大学里,一次处分几个、几十个学生都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但一次处分上百个就已经比较罕见了。
高校一次性处分几千名学生的事情,我这些年还几乎从没听说过。
这些学生是犯了什么样的严重错误,以至于招来了学校的雷霆手段呢?
单从排名数据来看
海师大还是所不错的本科高校
(来源:申请方院校数据库)
陈大夫进行了一番了解,发现这件事实际上非常的荒诞:
原来这些学生被处分的原因竟然大都是:”缺卡“和“夜不归宿”,而认定的依据,则全凭宿舍门禁卡的刷卡记录。
而海师大的门禁系统至今还是像地铁公交刷卡那样的系统,你出门忘带卡了,或者别人开了门你跟着一起进去了,都会被记没有打卡记录或未归。
然后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早晨起来大家都急着去上课,但还得排长队一个个出门,等门关了再刷,造成了严重的拥堵,经常有同学因此上课迟到。
而且据海师大同学反映,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之间必须去打一次卡,不管你是外出实习,还是家在当地的同学回家住几天,只要没打卡也都会被记录成“夜不归宿”。
(来源:知乎)
众所周知,这种还使用实体卡的打卡方式,近年来都已经被大多数高校弃用,而代以”刷指纹“”刷手机“或者”刷脸“。
原因就是这种落后的方式得出的打卡记录不可靠,错误太多而且完全不能杜绝代打卡的情况。
目前海师大校内已经有小广告,开始有人提供代打卡服务了,收费倒还很公道,一个月几十块钱。
这些给学生生活学习带来很大不便的门禁卡系统,却并没挡住某些在学生宿舍里喧哗,影响学生休息的外来人士。
(来源:知乎)
海师大的这次全校范围的门禁信息检查,涉及南校区和桂林洋两个校区,学生事前完全不知情,是学校方面的突击检查。
学校学工、后勤等部门都没有公布官方性质的正式文件,解释此次门禁卡信息检查的性质、目的和检查方式,而是直接在教务工作群内通知了各学院、班级的“违纪”学生名单。
学生有异议可以去窗口排队补卡,但补卡的地方早就已经排起了长队,而且处理效率极低,十几分钟才能弄好一个,要去补卡就得做好大半天都耗在这里的准备。
补卡的同学早就排起了长队
我们联系到的几名学生都表示,他们也不知道为啥,自己就被“违纪”了;
身边被要求写检查的同学也大都一脸懵逼,平时都老老实实刷卡但仍被记为“无记录”“未归“,写了检讨还要被导员臭骂一顿。
大家普遍对学校这样罔顾事实情况的一刀切处分表示非常不满。
大家很快在知乎上把“如何看待海南师范大学近日给予宿舍门禁卡信息显示“无记录”“未归”的数千位同学处分处理?“的问题顶上了热搜。
针对同学们反映的问题,陈大夫致电联系了海师大党委学工处。
学工处的老师表示:多名学生因为门禁记录的问题被处分的事情是存在的,但真的被正式记录进处分名单的只有8个人。
(来源:海师微学工)
这位学工处老师认为,除了这八位同学之外,其余受影响的几千名同学不能算作“被处分”,而只是对他们进行善意的提醒,帮助他们记住要按学校纪律打卡;
学校方面也只是提供了名单,并没授意或指令辅导员采取什么行动。
至于写检查之类都是学院或者辅导员自己的决定,学生如果觉得不合理可以向学校学工处提出申诉,他们再找领导开会研究怎么解决问题。
(对话过程进行了录音)
校学工处的官微:海师微学工3月30日还发文《门禁刷卡惹宝宝不开心啦?》:
(来源:海师微学工)
但很多学生对于这样的回应并不满意:
按照申请方高校数据库的数据,海南师范大学是海南省的第一所公办高校,而且是一所省部共建高校,省重点院校,年最新高校排名名。
在海南省内,海师大是仅次于““海南大学排名第二的高校,但学校管理上却经常是该管的地方没人管,不该管的却瞎管。
不少海师大学生表示:他们的不满实际上并不只源于这次的门禁问题,而是近年来很多事情汇集起来造成的:
事实上,像海师大这样的问题,在很多国内三四流本专科院校里都存在。
没收了学生宿舍里的电器
但宿管却可以堂而皇之地用
在《越是三流的大学,才越喜欢狠抓学生纪律》这篇文章里,我们曾经分析了这个现象背后的道理:
对于数量最庞大的普通高校来说,科研经费和人才水平和一流二流高校根本没法比,想搞出一个重大科研成果恐怕得等到猴年马月,学校牌子的含金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想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目前的高校管理体制下,这类高校校领导能证明自己并不是在尸位素餐,确实是做了些什么的唯一方法就是狠抓学生纪律。
而且事实上不只是大学,很多行业的三流企业/机构都会特别注重抓卫生/考勤/服务态度/着装整洁之类可以泛称为纪律的东西。
(来源:哈尔滨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