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城市里与人为敌的细节,这位北大副

青少年白癜风治疗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108/4554230.html

我们是很麻木的,我做的就是让他们睁大眼睛去看,去感受,然后敢于说出自己的不舒服。过道窄你就去走一次,路牌的金属棱角露出来了你从旁边过一下,看危不危险,不要怕被别人说“矫情”。

全文字,阅读约需10分钟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教授李迪华。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记者陶若谷编辑苏晓明校对郭利琴

两天前,一个演讲刷屏了,题目是《“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将问题指向如今的市政建设中违背常识之处竟如此之多。

一个自行车把手出现在人行道护栏上,孕妇行走时包挂在上面绊了一跤;新修好的大学食堂楼梯旁砌了个高台缺少一个护栏,学生拥挤时会十分危险;夜深人静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牵着手穿过一座曲桥,演讲者感叹,“难道你们不担心他们会掉到水里吗?”

这些问题类型不同,严重程度不同,但都指向了“危险的城市建设”这件事。这些日常以为的“小事”,正是威胁人们正常生活的“灰犀牛”。

6月8日,南方部分地区普降暴雨,多城市发生触电事故。恶劣天气下的城市电力安全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人们纷纷质疑事故原因和管理责任。

▲年6月12日,广州出现暴雨天气。图/视觉中国

我们联系了上述演讲的主讲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试图去谈谈他公开的这些问题,去解释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推动进步

李迪华从事相关研究教学已满20年。每个学期,他带着学生租上轮椅、婴儿车,走到大街小巷去体验,体验城市里平时感受不到的细节,总结出四个字:寸步难行。

30分钟的演讲里,这个中年人保持着高频的声调,使用一连串疑问和反问,近乎咆哮地强调一件事——唤醒人们,让他们发现和察觉这些问题,然后表达出来。

━━━━━

你的善良必须有一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

新京报:你的演讲里举了很多城市建设中违背常识的例子,这些是属于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部分么?

李迪华:笼统来讲,它都属于设计。但实话实说,有点像让设计背黑锅的那个感觉,其实在那个演讲里面提到的,它本来是应该有设计的,但实际上几乎没有设计,或者说设计得特别简单粗糙,所以才会出现这些现象。

把“设计”的环节简单粗暴地跨过去了,仅仅满足现行规范中的最低要求,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城市设计来说,让人生活在一个安全便捷的城市环境中,这应该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最高要求。城市中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公共环境的设计,这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新京报:这个基本的出发点具体指的是什么?

李迪华:城市是一个高密度的人群聚集地,既然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那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是不是做到了呵护人?照顾人?

这应该是衡量我们城市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尤其是城市公共环境,它是政府为市民提供的公共产品,或者叫公共服务,所以我们的城市环境质量就代表了政府服务水平或者服务品质,它绝对不是一件小事情。

新京报:所以你的演讲提到这些“小事”,马上就刷屏了,也是因为它其实不是“小事”?

李迪华:对,这个演讲在网上已经超过万人观看了,这不是我个人的力量,这说明什么?那么多人很快就用他自己的经历去反馈这些问题,说明我讲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有一个网友给我留言就写了一句话,“我每一次步行出门,都把它看成是一次修行。”

▲建在路口的报刊亭。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那你平时收集这些案例,这是基于景观设计工作的一部分吗?

李迪华:有一部分是,我做这些并不是毫无来由。虽然实际上我们是做更宏观的生态规划,城市设计不是核心发展方向,但一样东西从设计开始,到细化方案,到施工实施,到管理维护,到最终使用有很多环节。需要所有环节上的人都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断优化,每个环节都好了,整个才会好,整个社会才能在理性中运转。

另一部分,这是我的业余爱好,属于“常识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intyork.net/kcxc/93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