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件经过
近日,南京市民张先生向媒体反映,南京浦口永宁附近的滁河天天都有很多人在违法钓鱼,理由就是岸边明确树立着“禁止垂钓”的标识。而且自己也看到过不少有关长江禁渔的宣传,从去年“最严禁渔令”以来,自己和身边的朋友,都响应不捕、不卖、不吃江鲜的号召。
但看到有人在禁渔区钓鱼,就觉得不好,但考虑到自己只是个普通人,不好直接上去“管闲事”,劝说人家不要钓鱼。但时间长了每次都能看到有人在钓鱼,也没人去管,就觉得需要做点什么,只好先求助于媒体进行“举报”。
当媒体向多方求证的时候,滁堤的看护责任人,先是表示该河段禁止钓鱼,但被问及“一人一竿”作钓方式后,对方又表示“应该可以”。
负责禁渔工作的浦口区畜牧水产站工作人员表示,根据省市相关指导意见,“一竿一线一钩”的垂钓方式在滁河段是允许的。而当问到河堤为何有“禁止垂钓”的标识时,该工作人员表示,应该是以前竖的标识没有及时拆除。
2,“告示牌”为何成了“乌龙牌”?
事情到最后,原来是一场误会,张先生举报违法钓鱼本身是没错的,也是根据河堤上的“禁止垂钓”告示牌信息而得知的,但是实际上,根据年修订版的《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对于垂钓活动并没有一禁了事,而是充分考虑到禁渔与市民休闲娱乐需求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区域进行了明确划分,充分显示了政策制定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也就是说长江干流江苏段和省规定的禁渔区在禁渔期内禁止捕捞;长江干流江苏段在禁渔期内禁止垂钓。滁河属于“省规定的禁渔区”,并没有禁止垂钓的要求。
而南京市相关工作人员也对该条例进行了具体解释,就是长江干流及通江河入江口一公里处是既禁止捕捞也禁止垂钓的,滁河等省内禁渔区允许“一竿一线一钩”垂钓。
其实这样的规定也是比较人性化的一面,就是考虑到钓鱼活动本来就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休闲娱乐活动,钓鱼人的群体数量也比较大,宜疏不宜堵,也不能“一刀切”了事。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一竿一线一钩”的垂钓方式是允许的,这样的话就能做到二者兼顾,但如有双竿等不符合规范的垂钓行为,相关部门还是会进行查处。
而另一方面,张先生可能对具体的规定了解的不是太多,就抱着长江大保护的心态进行了举报。其实也不是坏事,说明保护长江生态的意识已经深入普通人的心里,相信不远的将来,长江的环境会更好。
3,“指示牌”何时能成为“指路牌”?
虽然乌龙事件有了合理的解释和结果,但是对于现实的情况却还是需要有关部门去进一步解决才行,那就是不管是市民还是钓鱼人,怎样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有关禁渔禁钓规则,如何去获取能不能钓鱼的信息才是关键。
否则做好人好事还惹得一身麻烦,以后谁还敢去举报违法行为?谁还愿意去“多管闲事”?因为根据当地钓友的消息,滁河是允许个人垂钓的,所以这些钓鱼人被举报之后显得非常生气,本来钓鱼好好的心情,一下子就没了,被冤枉的滋味谁也不好受。
而相关部门就一个“禁止钓鱼”的招牌就能“糊弄”过去了?这不仅没为钓鱼人和市民提供正确的信息,还导致双方产生了误会,其根源就在于小小的一块“指示牌”。
对于这种情况,禁钓标识上最起码的落款都没有,更别说举报咨询等联系方式了,所以相关的政策法规很难找到和核实。虽然解释说这块乌龙牌是之前留下来的,但也需要及时拆除,并更换新的“指示牌”。
而针对不同的禁渔政策或者禁钓政策,每一处都是不同的,所以“指示牌”上还需要更加详细的介绍,让“指示牌”更加个性化,才能成为全民参与长江大保护的“指路牌”。
比如:具体的哪处水域,允许怎样的垂钓方式、禁止哪些捕捞行为、如何查询更多的政策信息等等,一块小小的提示牌,能折射出对工作的态度,对人民的负责。
当然,滁河水域的钓友们可以继续钓鱼,前提是要“一竿一线一钩”作钓,而市民们在举报之前,也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否则乌龙变成误会就不好了。所以吃透、落实政策,以及面向全民推广宣传,基层还得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