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中,如果老板让我们发表个人想法,我们往往会参考上一个人的答案。
这样做无可厚非,但如果是长期这样,那么就会在职场上留下一个毫无个人观点的印象。
也就是说,太从众的人往往会沦为“平庸之辈”。
从众是人类最原始本能的一种心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从众就是指人们往往会参考大部分人想法、行为去思考或行动。换言之,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这个想法就更加正确。
这样不一定正确。
年,所罗门·阿希做了一个试验,将不同长度的线条拿给受试者看,说出比起参照线条是更长、一样长还是更短。结果30%的试验者会说出与前面的人一样的错误答案,这纯粹是受到了团队压力的影响。
也就是说我们会视当下的情况,主动或被动做出从众选择,追随权威,确保自身的利益或安全保障。
生活中从众心理也随处可见,我外婆不识字也不太认路,有时出去坐地铁家里人不放心,她告诉我们,说她不识字而已,不认识路牌也会随着人多的地方走。
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这很正常。
人们往往容易选择放弃自己的想法,转而与大多数人的行为保持一致,至少选择错误大家一起错,担责一起承担,这样的从众心理和行为会增加个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01从众心理:遵循趋利避害,但盲目从众容易走极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提出激励个体从众的原因:
每个人都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没有人有能力从理性分析的角度更好地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从众心理有时主动自愿,有时也并非自愿,只为自保、不被同事孤立,你需要做出一个相对低风险、对自己有利的选择,也就是趋利避害的一种行为模式。
盲目从众产生的消极影响,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随大流思想、缺少个性化、阻碍个人的发展,影响集体事业。
比如:老板对技术不是很擅长,那么在很多技术决策上会有所依赖,但是为了不得罪老板,只能遵从老板意思。哪怕这种决策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损失,只要老板认定就行,显然这么盲目从众的行为,对公司经营没有任何好处!
那么如何避免盲目顺从和走极端呢?
02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自己主宰自己,就必须懂得明辨是非,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比如职场中,人们更愿意随大多数人发表意见,但你得根据自己的节拍来,不轻易说做随大流的话,否则时间久了,那些一问不知道说什么,总是没有想法的人,逐渐变成透明人。
要学会独立思考,其实我们应该学习一下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思维过程本身进行思考和修正,防止一些思维漏洞。比如说:我们认真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容易会从众?对我来说,什么情况下,从众是好事?什么情况下,不要从众?
这就是一种对自己常规思维的辩证思考。
03学会根据场合和目的,正确使用“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用对地方,也是高情商的表现。我们知道,在一个场合并不是一种心理效应在起作用。
人的行为是复杂的,特别是动机。
当老板开会的时候,如果是落实他的想法,那么他首先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权威。这个时候,我们当众反对,显然不合适。但在会下的时候,可以看情况单独给予一定的建议和看法。
这种尺度的把握,其实是需要先摸清老板的意图。比如我以前在职场上,开会的时候有一个习惯:
如果是决心已下,那么我会首先发言说出我的看法,然后让大家谈谈。其实我是希望大家附和,大家能从众,坚决执行。
而如果我决心没下,那么我先不说自己的看法,让大家先说,避免让大家有从众心理。这样,我就可以从发言中吸取一些宝贵的意见,来辅助决策。
04关键时候做一个创新者
需要融入大家时要积极响应,不代表没有个性,那只是为了成全集体利益。
在很多时候,企业运作是要稳定,平时从众并不一定是坏事,这样更有纪律性和团结性。
但在关键的时候,比如企业突然碰上困难,或者市场大环境不好。如果我们判断出,这种非常规的困难时候无法用以往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那么,这个关键时候,我们不能做一个从众者。
盲目地从众将失去个人特色的东西,职场若想区别于他人有更好的发展,一定得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从众、效仿学习他身上的优点,但唯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即使平凡,但并不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