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一位校长在两会期间的5分钟演讲刷爆了网络。
他叫唐江澎,江苏政协委员,也是一位有着41年基础教育经验的高中校长。唐校长的肺腑之言,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就连白岩松也为其点赞:
“唐江澎校长有成为网红的重要潜质,其实他已经成为网红了。但我们别只图一时的乐,别只网红一会儿,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心里留下印记,推动我们的教育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01
好的教育
不要求孩子考分
唐江澎校长在演讲中讲道:
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分数,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重要标准。
我们凭借分数考察孩子是否努力,预测孩子未来是否有出息。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去年6月,陕西宝鸡一名六年级女孩小陈坠楼身亡,原因是考试没考好。
事件发生之后,小女孩父亲说:
“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奖状就没有断过,就因为这次语文考试考了76分,数学还好考了99分。”
当天放学回家,小陈走上自家小区的楼顶,一跃而下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因为成绩引发的悲剧还远远不止于此,有些极端的少年,把罪恶的双手伸向了自己的同学。
此前山东淄博曾发生一起班级第二名把班级第一名残忍杀害的事件。
杀人者秦某总是考不过第一名,一直怀恨在心。
他曾警告过第一名:“你必须考四个B,你考得比我好的话,我一定杀了你。”
没想到,这并不是恐吓。
他预先躲藏在第一名家楼道的隐蔽处,趁其不备,丧心病狂地向第一名连砍了13刀,刀刀致命。
被警察抓到时,他毫不畏惧,无比冷酷地说道:“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
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其实,一次考试的失利根本算不了什么,为已经过去的失败,毁掉自己甚至是同学可能的未来,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作为家长,让孩子在学生时代,多学一些知识,督促孩子考取一所不错的高中,不错的大学,本没有什么错。
错的是这些想法成为了孩子的重担,让我们的孩子畏首畏尾,不堪重负,甚至心理扭曲,这样的孩子,未来也永远不会取得好成绩。
就像数学家陈省身所说:
“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所以,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都不是让孩子考分,而是培养孩子与自己、与世界相处的能力。
02
好的教育
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做题机器”
唐江澎校长在演讲中举例说:
“去年,学校开学高一新生报到,男生平均身高1.8米,女生平均身高也有1.66米。孩子的发育都很好,“长”势喜人,一半男生都比我高。但引体向上,全体男生能全部完成的仅有3.72个,有个男孩一个都拉不上去,高一个学生有个戴眼镜。”
唐校长说的,是现在孩子们的普遍状况。
之前也有一个刷屏的新闻:
湖北一所初中测试引体向上,做4个是及格。结果一个班级20名男生,有17名1个都做不到,甚至握住单杠后几秒都坚持不了。
而全班同学,没有一个能达到及格水平,全军覆没。
整天闷在教室里学习的孩子,缺乏锻炼,体质状况真的特别不乐观。
个头越来越高,活动越来越少,体质越来越糟。
这是现在大部分孩子的真实状况。
这背后,也藏着中国2.7亿孩子的巨大隐忧。
其实在很多国家,体育课都是学校的重点学科。
在英国,学校学生每周平均运动时间可以长达5-6小时,运动项目多达40多种,还有各种体育俱乐部、周末比赛。
在日本,体育课被重视的程度也超乎想象。不仅要让孩子们强身健体,还要教会他们遵守规则、重视集体、挑战自我。
中国的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让孩子学认字,学算数,以“赢在起跑线上”。
有人做过这样的对比:
孩子4-8岁时,美国家长一有机会就带孩子出去打球、游泳、露营,很多美国孩子很小就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运动,并努力锻炼了。
而中国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大多在给孩子报一个又一个的课外班。
到了9到12岁,美国孩子几乎每天都出去健身,包括打球,跑酷甚至力量训练,父母也会非常支持孩子运动。
而中国的孩子开始戴上眼镜,写没完没了的作业,上没完没了的补习班,出去玩的时间越来越少。
13到18岁,美国的孩子渐渐长得人高马大,有些已经开始练肌肉,虽然功课渐忙,但大多数仍在抽时间健身和打球,父母和老师也依然很支持,体育好的学生,在学校非常吃香。
而中国孩子多数是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或者抱着电子产品,一动不动。
最后,美国孩子长大了,多数也依然喜欢运动和健身。
而中国的年轻人,更多的喜欢宅在家里。
他们的身体素质,已经拉开了很大差距。
口说无凭,还是看数据:
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是9.6%,肥胖率6.4%,二者相加达到16%。中国12至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是美国同龄人的四倍。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
怎么办?
几乎所有专家都一致提出:运动锻炼。
把中国的孩子从教室里拉出来,真的已经刻不容缓了。
一般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家长就很少会刻意陪孩子出去活动了。
那么,强制所有学校每天多上一两节体育课,其实是极好的办法。
人生是一场长跑,一个健康的身体,是美好人生的基本保障。
运动对孩子来说,真不是可有可无的活动。
体育课也不该被压缩成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
别把本来活力四射的孩子,牢牢关在教室里。
让他们在阳光下奔跑。
让他们尽情释放热情和活力。
让他们拥有运动的习惯和强健的体魄,并因此受益一生!
03
好的教育
不是让孩子成为“高分低能儿”
唐江澎校长给全国的父母提出建议:
“让幼儿园的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远比早识字重要;让孩子多读书,远比做阅读理解重要;一周7、8个补习班,逼得孩子没了兴趣,也就没了学习。”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曾讲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朱清时院士考入中科大时,总分数只有多分,连现在高考的普通重点线都到不了。
他们那时候没有补习班,讲完课,只复习一个月就高考了。
但他们那时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很强,除了书本知识外,他们还积累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
反观现在,有些大学生离开校园,离开学术,什么都不会,只会死读书,读死书。
有些中学生花样年华,却死气沉沉,全无半点少年轻狂。
有些小学生连剥鸡蛋、系鞋带都不会。
这些现象让朱清时院士很是感慨,并因此得出一个结论:
施肥要有度,学习也要有度。
过度用功和过度施肥一样,成绩再难提高,或者成为“高分低能”的平庸之才。
教育专家曾经说到过一个“十名现象”。
也就是说,班级里第十名左右的孩子往往是最有才华的,很多的英雄人物、领袖人物,上学的时候不是排第一,而是排在第十名左右。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却又不会在学习上钻牛角尖。
他们不会因为少背几个单词,少考了几分而耿耿于怀。
他们有很多的兴趣点,获得价值感的途径也有很多,在他们眼里,从95分考到分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从60分考到80分却很容易。
为什么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拼命增加几分,获取“虚荣”,而不是把时间投入到“产出”更多的兴趣领域呢?
任何一个分数,任何一张考卷,都不能衡量出孩子的综合素质。但孩子的综合素质却是衡量孩子能否成才的重要标准。
所以,我们不一定非要孩子考第一,但一定要让孩子有自己独立于世的能力。
他们应该要有完整的人格,坚韧的性格,要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到最好,这就是我们最成功的教育。
04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正如唐江澎校长说:
“什么才是教育的真谛?我想,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让孩子们以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生活,造福国家社会。”
人生有逆境,有顺境。
但如果我们的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就不会在困难面前手忙脚乱。
如果我们的孩子有很多的兴趣,他们就不会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他们心中永远相信“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说:
真正的学习,是让孩子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拥有走路的能力。
所以,不要把成绩和分数当成孩子学生生涯的唯一追求。
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独立自主的能力,愿意为之全力以赴的兴趣,才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声明:转载仅为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