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基本实现了手功能的康复(右手可正常倒水)图片由孙国根提供
据权威资料检索,目前通过上述融合技术成功治疗偏瘫,全球医学界尚无先例。
来自福建的小林,今年19岁,出生时因产钳助产,导致左侧大脑局部出血引发脑损伤,造成右侧上下肢发育迟缓、功能障碍。3岁左右才可独立行走,逐步出现步态不稳,走路踮脚尖等异常姿势,并出现足内翻畸形,同时出现右手拇指内收、手尺偏畸形,前臂旋前畸形,手握、伸指困难等手功能严重障碍,丧失精细运动能力。治疗前,他左右肩一高一低,只能翘着脚尖困难地走斜线;不能抓举筷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林虽外形已酷似成年人,但缺乏自己吃饭、系扣子、拉拉链、上厕所等基本独立生活能力。尽管患者家庭带着他到处求医,耗尽全家积蓄,但长期来因未得到正确、系统的治疗,导致运动功能处于持续退化状态。随着病情逐渐加重,病人已出现上下肢肌张力增高、肌肉萎缩现象。如再不治疗,最终会丧失全部运动和生活功能。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基本实现了手功能的康复(右手可正常喝水),图片由孙国根提供
年5月经病友介绍,小林找到孙成彦教授,经诊断系脑出血后遗症——右侧肢体痉挛型偏瘫。孙成彦团队先是应用介入法对其进行治疗。一期通过功能性选择性脊髓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和二期通过肌力、肌张力调整术后,患者右下肢肌张力正常,足内翻畸形完全矫正,脚后跟可以放平;再经进一步康复治疗,躯体平衡改善,下肢肌肉力量提高,行走姿势接近正常。从年起,孙成彦团队开始对小林实施创新型“融合技术”手术,以矫正他的“瘫痪手”:首先采用高位颈椎单侧椎板切开功能性选择性脊髓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解除了他肩部和上肢的僵硬状态,降低了过度增高的右上肢肌张力,使右侧肩膀的高耸状态恢复到与对侧一致,于是,右手出现了稳定的抓握状态;再经围手术期康复训练,小林的上肢及手指力量均得以提高,由于尺偏畸形未完全改善,前臂旋后不能,右手的灵活性依然存在较大问题,但此时患者已可独立做捡豆子、拿筷子等简单动作,改善了部分运动功能。去年9月,由医院胡韶楠教授领衔的手外科团队接力治疗,实施健侧颈7神经移位嫁接手术,同时矫正了患者尺偏畸形和前臂旋后不能。之后,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康复团队对小林进行了周的强化康复训练,随后病人回到当地,在功能神经外科康复团队的指导下继续实施为期半年的康复训练。4月18日,病人再次返沪接受运动神经功能检查,最新评估显示,小林的偏瘫手已基本恢复到了正常运动功能,可正常进行切菜、泡功夫茶等精细动作,也可像正常人那样学习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