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历代名家大师从不同视角有过诸多谈论和解说,再谈这个话题似有班门弄斧之嫌。但作为一个嗜好读书、酷爱写作的人,除借鉴大师们的做法外,免不了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可谓不吐不快。故而,将自己对读书的感知记录下来,与朋友们交流分享。
古人将读书看作神圣之事。每每开经读书都要举行焚香净手、端衣正帽等庄重仪式。孩子们只有开笔破蒙后方可入学读书,称之为“人生第一大礼”。现代人少了诸如此类规矩,读书变得更加简单。
“读”有阅读、朗读、诵读之意。阅读也罢,朗诵也好,无非是指将视觉所见之内容,由眼到口、由口到脑的体悟或大声地读出来,或默诵于心,既感受其韵味,又体会其含义。心口合一,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当然,也有读书不过脑、心口不一的例子。幼儿园小朋友的读书大多属此类。教室里虽有一片朗朗书声,只不过是孩子们鹦鹉学舌而已。以我之见,我国幼师层次普遍偏低,幼儿园读书可见一斑。不过,此类读书暂且不论。
小时候,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常常模仿他所描写的教书先生,煞有介事地摸着自己的下巴,摇头晃脑地诵读,只是觉得好玩,并不知其意。成年后,读书全变成了默读,一是不想在公众场合妨碍、影响他人,二是已不习惯通过朗读感受文意,更愿凝神敛气、静心体会,以与作者获得共鸣。而且,于我而言,读书已然成习惯,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前,只有官宦子弟、商贾大户人家的子女才有条件读书,很多人不可能成为读书人。所谓寒门难出贵子,实质是因寒门子弟欲求果腹都难,若奢望借助读书改变命运,一登仕途,谈何容易!解放后,寒门子弟有了进校读书可能,但中途辍学者仍不在少数。到了我们读中学时,在农村,女孩子辍学情况仍然多见,与经济条件、家长观念不无关系。那时,图书也为稀缺品。偶有同学获得一本课外书,全班会视同珍宝,争相传阅。路遥的《人生》一书就是这样被大家争相传阅的。当时,书还在其他同学手中,我处于排队等候阶段。那种等待的心焦,那种看他们读书慢如老牛让人急得跳脚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纸质版、电子版图书充斥市场,良莠不齐。人人都因此成为读者,人人都可以读书,人人皆可成为读书人。人们读书不再局限于书本、课堂或书房,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媒介均可获取知识。读书变得更便利。可惜,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很有一部分人把读书变成了“吃快餐”,只有数量,缺少质量。
知者,了解、知晓也;识者,见识、识见也。有人读书只求“读”和“知”,而不求“识”与“见”,书的确读了不少,充其量不过是将大脑做了贮藏室,记忆的概念多,缺少真正地理解和吸收,读书没有起到提升个人素质的功效,人也变成了典型的“书呆子”、“书袋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实现读书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以及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阅历、智商差异,影响很大。
就个人看法而言,我认为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读书可使人明礼、明理、明志。读书其实与做人是一体的,读者既是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身份,也好似一个“无冕之王”。一本经典好书往往是对已有文明成果的记录和传承,经典读多了,人自然就会知晓更多做人的礼数与规范,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告别蒙昧走向文明。所谓“读书养气”,不外乎指读一本经典好书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培养其良好的品格,锤炼并造就其崇高之情怀。心无旁骛,把书本知识与自我实现融为一体,当为读书的最佳境界。当然,古有红袖添香、研墨添茶之趣,亦可造就一段段风月佳话。
读书可使人了解未知的世界,引导人们到达未曾涉足过的遥远之地。为求知解惑而读书犹如虔敬拜师。黄山谷曰: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梁武帝“三日不诵立晖(谢眺)诗即觉口嗅”;日久不读经典灵魂蒙尘。诸如此类说法,无不道出了读书的真味精髓。
读好书能治愚,能使人脱俗。真正的阅读不外是个人灵魂借助于文字符号之纯粹个人化的精神漫游,一旦读书成为一个人生活之必需,则达到人格的完善和灵魂的自救当成为必然。古今中外,大凡有卓越成就的出类拔萃者,几乎无一例外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他们中有很多人不仅嗜读且不释卷,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学者,甚至还可能是具备多领域才能的大家。
读书的品位足以体现一个人灵魂的品质。立志于读书的少年肯定有比之他人更为光明的前程。在众人皆浮躁的世界里,阅读或倾听经典可以使人超越自我,赢得平静;倾心阅读经典能使人游离的灵魂得以安顿,精神得到滋养抚慰;阅读经典后的积淀更有助于形成人之生命第二基因,延展人生之长度和宽度。
时光易蹉跎,读书靠自律。良好的阅读需创设一种纯粹的、童心般的、非功利性的、圣徒般的心境。心性浮躁者,读书难入其境。现代人的空虚很大程度上起因于缺乏高质量的阅读,很多人以消遣方式读书,往往不过是“消遣”了自己。
读书不仅是交流、学习的捷径,更是借他人的指南针找自己的路标。每每读到一本好书,如同找到了人生导师,令人欣喜,使人振奋;读一本好书,也好似幸遇知己,可得到知音般的慰籍。有人因困顿而读书,也有人因实用而读书,也有人仅仅为读书而读书。目的不同,效果迥异。困顿中,书籍既是慰藉,也犹如灯塔,令人振作,促人奋进;纯粹的读书获得的是道法,是与灵魂的融汇;实用性阅读掌握的是技能、知识。仅追逐时尚型或碎片化阅读的人,成不了一代大师。现代人之所以觉得阅读无趣,关键是忽略甚而缺乏精神层面的强烈需求。
许多读者有共同的困惑:不知读什么,怎么读。事实上,知识浩如烟海,人人都在读,但善读书者并不多。学会读书,先需学会选择阅读书目。正如朱光潜所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了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需慎加选择。”由是便知,不想变成书虫,就得学会取舍。
人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趣味无穷。要想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还得不断体味总结,学习再学习。
书海中可遇见卓越的灵魂,与读者一起勾画丰美的精神大地。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年7月18-19日于金声堂
作者简介
任重,甘肃会宁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现供职于兰州财经大学。作品有诗集《乡关》、专著《商论》、散文集《灵魂的花朵》、哲思录《寻梦莲花——任重心知录》等。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我的书店